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
“好不容易跳出农村,你这回来到底是为了啥?”
2013年,当吴松青放弃南京市的体面工作,回到家乡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时,立刻引发了家人的不解。
吴松青自2008年从安徽财经大学毕业后,一直在南京打拼。2013年,听闻家乡号召大学生返乡创业,他便放弃了大城市的稳定生活,回到了岳西。
“我内心里一直都有一个想法,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家乡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”吴松青说。
岳西县思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桑枝木耳种植基地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吴松青的家乡来榜镇拥有优质桑园13000余亩,素有“安徽蚕桑第一镇”的美誉。蚕桑产业每年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,也产生了大量废弃桑枝。
“以往,部分桑枝被村民拿来当柴烧,很容易污染空气。如果能将这些桑枝制成基料,用来种植木耳,岂不是变废为宝?”在经过认真调研,并得到安徽省农科院专家的大力支持后,回乡当年吴松青便流转了50亩土地,开始种植桑枝木耳。
“桑枝木耳因为口感独特、营养丰富,市场回购率很高。”看到广阔的市场前景后,吴松青开始稳步扩大种植规模,并于2016年注册成立岳西县思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。
近几年,该公司年产值均超过1000万元,并实现了逐年稳步增长。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,许多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。
吴松青正在查看菌棒。王先国摄
“我们实行‘技术服务+种植基地+农户+保护价回购+统一品牌销售’的经营方式,村民们基本不用承担风险,就能有不错的收益。”吴松青介绍,公司除了直接给500余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外,还间接带动13个自然村发展桑枝木耳产业,培育了不少种植大户。
为了第一时间帮助乡亲们解决技术难题,吴松青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。电话里说不清楚的,他还会及时赶到现场。
“一个人带富一群人,我们打心眼里感谢他。”当地村民杨雪芹谈起吴松青,竖起了大拇指。
为了促进桑枝木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吴松青还积极同安庆师范大学、安徽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,在提升生产质量、优化生产工艺、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岳西县思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查看白木耳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“乡村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,只要脚踏实地,未来将会有无限可能。”吴松青笑着说。
在岳西,像吴松青一样逐梦沃野的“新农人”不胜枚举。
“2013年,岳西县开始实施‘大学生回乡工程’,此后每年都有一批岳西籍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家乡,用他们的知识与热情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。”岳西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